追思:丁邦新先生對臺灣學術界的貢獻 發佈時間:2023年3月7日 10:49


 

丁邦新先生對臺灣學術界的貢獻        何大安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湯廷池、李壬癸、丁邦新、梅廣四位先生相繼學成歸國, 為臺灣語言學發展茁壯的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這個年代,以及這四位先生之 所以重要,在於:一方面是經過戰後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臺灣的學術土壤已經 日漸豐厚,期待一場壯闊的突破;一方面則是四位先生在語言學的不同領域各有 最尖端的專長,而且回國之後長期在各大學執教。五十年後的今天,臺灣語言學 界人才輩出,其中大部分都是四位先生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時間可以總結 出許多大事。回顧來時之路,能夠受到四位先生教澤的沾溉,我們何其有幸!

在這裡,我想藉著追思丁先生的機會,簡單的報告我對丁先生的感念。丁先生是 我的業師,關於他的生平與學術成就,我和同門陳忠敏教授曾經作過介紹,這裡 不再重複。現在想著重說的,是老師對臺灣學術界的貢獻。

首先,當然是方言學這門學科。五十年前,臺灣也有方言學者,也有本土方言的 著作。不過拿當時的著作和今天的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專書等等來比較,就 可以看到,無論是數量上、或是品質上,都有著明顯的差別。造成這些差別的關 鍵,就在於丁先生是在大學開設「漢語方言學」的第一人,他將一般人對方言的 口耳之間的體察,提昇到學術專業的高度。他為這門學科的研究,建立了整體的 框架,包括時空視角、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而且以此為教,育才無數。

其次,他促進了聲韻學界的團結與合作。聲韻學本是傳統小學之一,清初以來, 尤其昌盛。這門學科在課題、觀念和方法上,與現代語言學有著高度的契合。但 是因為一些個別的因素,學科內部一度並不和諧,以致研究成果不能互相借鑒, 阻礙了彼此的進步。丁先生有鑒於此,遂與陳新雄先生推誠攜手,共同創立了「中 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破除隔閡,使學者切磋交流有所。該學會成立至今三十餘 年,每年舉辦包括國際會議在內的學術活動,已經成為不獨在臺灣、兩岸,甚至 在國際上都舉足輕重的學術團體。

第三,他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任內,開放並整理出版傅斯年圖書館 所藏各種善本、古籍、拓片與檔案資料,豐富了國內學術研究的資源。他更在院 士會議中提議並促成文哲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的成立。通過健全中研院本身, 從而為國內人文研究整體環境的改善,增添了助力。

 第四,他接受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謝清俊主任的倡議,委任毛漢光先生為主持人, 以標點本二十四史為內容,開始推動「史籍自動化」計畫。這項計畫,是中文古 籍數位資料庫開發的先聲。從此以後,由臺灣而及於海內外,各公私部門紛紛開 發共建各種可以網路檢索的漢籍或漢語資料庫。而最初的「史籍自動化」也持續 升級、改版、擴充為「漢籍全文資料庫」,成為國際上最具標竿意義的研究型資 料庫,造福了所有的漢學研究者。

第五,丁師母是一位國畫家,師從嶺南派畫家歐豪年先生習畫;丁老師和丁師母 又同畢業於臺大中文系。因此老師和師母就成立了「新筠獎學金」,每年提撥十 萬元給臺大中文系和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班一年級的新生各一名。從八十八學 年度起,以迄於今。這是從年輕研究人力的培養作起,希望能為學術社群的積薪 工作,拋磚引玉。

老師曾在美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地講學,可說是「桃李滿天下」。這裡只略敘 對臺灣學界影響的部分。不過,即使如此,一定還有掛一漏萬的地方。追懷往跡, 既崇景仰,亦復不勝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