詈罵與否:實證的觀點
Swearing or Non-swearing?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作者:宋佳興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詹曉蕙、萬依萍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透過兩個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實驗,探討日常言談中髒話的神經處理過程。實驗聚焦在語境效價(正向或負向)和髒話位置(語境前或後)如何影響大腦對髒話的反應。雖然兩個實驗的行為分析結果均顯示高度的準確率,而且語境對髒話的反應沒有顯著影響,但 ERP 資料則顯示,髒話在早期和晚期處理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神經動態。
實驗一的設計是將髒話固定出現在由兩個句子所組成的正向或負向語境後面。其ERP 結果顯示,在 150−250 毫秒之間,發現了顯著性的 P200 效果:意即相較於中性字詞,髒話會在前腦區誘發較強的正向波,而負向語境則會在後腦區誘發 P200 效果。這些發現顯示了 P200 的功能分化:前腦區 P200 反映詞彙-情緒顯著性(即髒話),而後腦區 P200 則反映出語境情緒效價。值得注意的是,在後期視窗內(550−750 毫秒),觀察到語境與字詞顯著的交互作用:在正向情境後出現的髒話會比在負面情境中出現的髒話誘發更強的晚期正向波(LPC)。這顯示髒話與正向語境之間存在情緒的不一致,使得大腦需要重新分析。
實驗二進一步檢驗了髒話在語境句子之前或之後的位置是否會調節大腦對髒話的認知。ERP 結果表明,無論語境效價為何,出現在語境之前的髒話比出現在語境之後的髒話會誘發位於前腦區更早(8.8 毫秒)且更強的 P200 效果。這種效應可能反映了髒話在不受語境緩衝的情況下顯著性增強。此外,在正向語境後面使用髒話,會誘發略為增強的P200 效果。這再次顯示了情緒不一致性所造成的結果。雖然在晚期時間視窗中,正向語境會比負向語境引發更強的晚期正向波(LPC),但出現在不同位置的髒話之間並沒有發現顯著的差異性。
總結研究發現,髒話的神經處理過程具有時間動態性,且受情境影響。 P200 反映了早期階段詞彙-情緒顯著性和語境效價,而 LPC 則反映了情緒一致性被破壞時,後期階段語用和語意的再分析過程。這些結果凸顯了髒話的認知複雜性及其受到言談層面因素調控的情形。
論文貢獻
本論文運運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探討「髒話」在自然且具情緒價值語境中之運作的研究,嘗試在社會語用理論與神經語言學證據之間架起橋樑。
在方法層面,本研究運用「語境情緒效價 × 髒話」的雙重操縱設計,以釐清語言處理歷程中早期的情緒顯著性偵測與後期的評價性再分析之差異。在理論層面,本研究深化對髒話感知之神經機制的理解,揭示出一個雙重分離現象:在早期階段前額區的 P200 成分在不同語境中表現穩定,說明人類對禁忌語言的注意偏向在演化歷程中被穩定地保留下來;而在晚期階段的 LPC 成分則對語用契合度高度敏感。在實證層面,本研究提出跨文化證據,顯示雖然語言的「可接受度判斷」會隨社會與語境規範而調整,但早期的腦部反應卻大致保持不變。
綜合而言,本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語言與情緒交互作用的理解,亦提供了神經認知層面的解釋,說明為何「髒話」即便在文化規範的約束下,仍能持續作為一種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此發現也為探討自動化情緒處理與社會習得語用控制之間的互動關係,提供一個新的思考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