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獎_吳欣儒


漢語典型與非典型論元的處理歷程
The Processing of Canonical and Non-canonical Arguments in Mandarin Chinese
作者:吳欣儒(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廖家萱、謝易達
中文摘要
本研究利用漢語靈活的動詞論元結構,探討動詞與論元關係的處理歷程。漢語的及物動詞除了可以指派主題或受事的論旨角色給論元(例如:「吃漢堡」意指「食用漢堡」), 理論語言學定義為「典型」論元,漢語的及物動詞也允許指派位置、工具或時間等論旨角色給「非典型」論元(例如:「吃餐廳」意指「在餐廳吃」)。本研究旨在探討漢語母語者如何處理動詞和論元之間的關係,具體而言,漢語母語者在理解歷程中,是否會先將「餐廳」視為「吃」的典型論元(即某種可食用的東西),接著在修正的歷程中,再將正確的非典型角色指派到該論元上。
本研究的實驗素材皆為動詞與論元組成的動詞詞組。在實驗一中,我們將高預測性的典型論元詞組作為對照組,並比較了在低預測性的情境下,典型和非典型論元的處理歷程。為了更全面地探討漢語母語者如何處理動詞與論元之間的關係,實驗二加入預測性作實驗因子,討論「動詞對論元的預測性」和「論元的典型性」是否有交互作用。在兩個實驗中,實驗材料皆以快速序列呈現法(RSVP)呈現,在每個試驗結束時,受試者必須儘速判斷詞組是否合理。我們假設,若受試者在遇到非典型論元時,會先將其視為典型論元,那麼在處理典型和非典型論元的反應時間上, 可能會出現差異。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即時處理歷程中,受試者會先將動詞後的論元視為典型論元;二、在高預測性的情境下,受試者可以較快地處理動詞與論元之間的關係。這些結果顯示,即使漢語的論元結構很靈活,在語言處理上有一個普遍的傾向——在處理及物動詞後的論元時,會優先考慮該論元為主題或是受事的論旨角色。
論文貢獻
語言使用者如何在即時理解中處理動詞與論元之間的關係,是揭示語言理解機制的重要議題。本研究以漢語為材料,探討母語者在面對典型與非典型動詞—論元關係時的即時處理歷程,主要貢獻如下:
一、揭示動詞—論元關係處理的認知特性
本研究提供漢語母語者即時處理動詞—論元關係的實證證據,顯示在語言理解歷程中,論元典型性與論元預測性分別對語意角色指派產生獨立影響,反映語言處理同時受語意知識與預測機制的驅動。
二、拓展跨語言的語言處理理論視野
即使在論元結構高度靈活的漢語中,母語者仍展現出傾向將動詞後論元詮釋為主題或受事角色的偏好,顯示語言處理策略中可能存在跨語言一致性。此結果支持語意角色優先性為普遍的處理傾向,並深化對語言處理機制的理解。
三、整合理論語言學與心理語言學的觀點
理論語言學對漢語論元結構的彈性已有廣泛討論,本研究從心理語言學的視角出發,揭示其在認知處理中的時間動態,並從即時歷程的角度豐富對語言結構與認知系統互動的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