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碩士論文佳作獎_黃于芮


再探漢語分類詞使用因素之實證研究
Revisiting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Usage of Mandarin Classifier Neut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an Empirical Study
作者:黃于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指導教授:蕭惠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從語言與認知的角度,探討漢語分類詞使用的相關因素,並聚焦於通用分類詞「個」的用法,與以其替換專用分類詞(如:「條」)的使用現象。先行研究已指出眾多相關變項,例如:名詞與分類詞間的關係、兩者間的語意相似性、說話者選擇分類詞時的情境等,然而前人各從不同角度切入,且其發現有待驗證。再者,「個」是否保有語義,是否為中性化、預設值分類詞仍未有定論。因此,本研究以計量任務檢驗:可取得性(availability)與認知負荷(即時間壓力與記憶負擔)、名詞與分類詞頻次、名詞搭配傾向、獨特關係性、可搭配專用分類詞數量,並以潛在語意分析的向量餘弦值作為語意相似性之數值進行分析。我們招募了92位受試者參加計量任務,根據所看到的1-3個相同的實體物品圖片與其名詞,回答「數字+分類詞+名詞」。分成高/低時間壓力、高/低記憶負擔、對照組。時間壓力組控制顯示圖片與作答的呈現間隔時長,記憶負擔組則在每道題需依序記憶並回答兩個物品,以是否提供圖片提示、目標名詞與填充名詞的呈現順序控制記憶負擔。
實驗結果分析為兩階段的二元邏輯迴歸分析,分別以「是否選擇『個』」,以及任一「分類詞+名詞」詞組是否被選擇為結果變項。研究發現:(1)基於「個」的高可取得性,時間壓力、記憶負擔與「個」的比例成正比,證實了可取得性與分類詞使用的關聯。(2)名詞頻次與分類詞頻次雖達顯著但迴歸係數接近0,非相關變項。(3)傾向搭配專用分類詞(如:風車),或與專用分類詞有獨特關係性(如:水果—「顆」)的名詞以「個」計量的比例低。此外,當名詞可搭配越多專用分類詞,「個」或任一專用分類詞被選中勝算越低,表示在使用上「個」與其他專用分類詞並列競爭,而不是填補專用分類詞的空缺。(4)潛在語意分析向量餘弦值與在「『個』與專用分類詞間選擇」以及「不同專用分類詞間選擇」皆為正相關因子,且僅可搭配「個」的名詞,實際搭配「個」的概率仍與向量餘弦值高度相關,和Myers 與 Tsay(2002)發現這類名詞以「個」計量的概率與互見信息無相關的結果不同,由於此為前人主張預設值分類詞的重要依據,本文結果不支持「個」為預設值分類詞。相反地,「個」對向量餘弦值的高度相關性與其可廣泛使用的特性有關,呼應田意民等(2002)「個」保有「個體計量」、「立體」語義之主張,且「個」的高可取得性也與此特性有關。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分類詞使用,尤其是「個」的廣泛運用,與其語義功能,以及名詞與分類詞間的關係密切相關,且情境中的時間壓力與記憶負擔亦會顯著影響分類詞的選擇。
研究貢獻
本文探究以通用分類詞「個」替換專用分類詞的語言現象,分析語言與認知相關因素。主要貢獻如下:
1. 檢驗並整合了先行研究指出以「個」替換專用分類詞或使用「個」的主要理論假設,提供更完整且全面的理論驗證與比對。
2. 擴充可取得性導向產出假說,除了「時間壓力」,本研究則首次將「記憶負擔」作為分類詞研究中新的認知負荷因素,深化對分類詞使用中認知歷程的理解。
3. 將潛在語意分析的向量餘弦值引入分類詞研究,相較於過去使用的互見信息受到缺少語料等限制,本研究採用向量餘弦值,成功證明此數據能有效、全面地呈現名詞與分類詞之間的語義相似性,供未來分類詞研究新的分析工具。
4. 重新定位通用分類詞「個」的語義功能,本研究的實證結果發現「個」使用與向量餘弦值密切關聯,表示語義為其使用的關鍵,支持田意民等(2002)認為「個」保留個體計量功能的主張,以及Her(2012)所提出的「語義描繪/彰顯」(profiling),顯示「個」仍具有語義功能。
5. 對華語教學提出明確建議,指出名詞搭配傾向、獨特關係性與語意相似性為分類詞教學的重點,教學中不可過度泛用「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