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就獎



    2023 李艷惠教授

    .





    孫天心教授

    2022 孫天心院士

     

            孫天心院士已是國際公認的藏緬語言的頂尖語言學家。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近幾年來召開年會時,常邀請他作主題演講:如: 2018年在日本京都,2017年在北京,2014年在昆明、2012年在新加坡。2018年京都大學只邀請了兩位,孫天心和最資深藏緬語言的權威學者James Matisoff教授於九月間去做主題演講。又如中國民族語言學會也邀請他在2018年10月要到上海去做主旨演講者。

            孫院士治學嚴謹,陸續發現一些新的語言種類和新的語言現象,將促使漢藏語言學界對於漢藏語系的親族樹圖要重新改寫,一般語言學也要修改語言類型學的理論。他新發現的語音對比現象,國際語音學會得要改寫國際音標條例:The Princip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孫天心院士學術成果豐碩,在美攻讀博士時就獲得諸多肯定,Fulbright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全額獎 (1988-1990) 、柏克萊加大人文科學研究獎 (1992) 、柏克萊加大博士論文撰寫校長獎 (1992-1993) 。回台之後,曾獲得中央研究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 (1996),國科會研究成果獎 (1993-1994),國科會研究成果優等獎 (1994-1995),國科會研究成果甲等獎 (2001)等。並數度獲得國科會、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9; 2002-2003)及國科會/科技部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獎勵 (2009-2011 2014-2018) 。

            孫院士聲望眾所認可,曾擔任國科會語言學門召集人,獲得教育部中華民族非漢語語言學研究優等獎 (1994) 、63屆教育部學術獎(2019.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9屆傑出校友(2019) 。於2018年獲得中央研究院第32屆中研院人文社會組院士的殊榮。並且培植調查研究藏緬語之優秀人才,黃成龍教授和田阡子副教授已成為中國中年最優秀的研究藏緬語學者。2021年台灣語言學學會最佳博士論文獎即是孫院士高徒楊之帆博士。在此恭賀孫院士今年獲得本會所頒發的終生成就獎。





    2021 梅廣教授

    梅廣教授小傳

    梅廣教授生於1938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博士。歷年來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國立清華大學;2003年退休,榮任清大語言學研究所的名譽退休教授。梅教授於1980年應邀至清華成立中國語文學系,是清大第一個人文學系。1982年引薦湯廷池教授來校創設外國語文學系,成為往後人文社會學院的基礎。此後更於1986年與李壬癸教授、湯廷池教授共同創建語言學研究所,為台灣語言學界的基礎研究打下堅實根基,結合了理論建構和田野調查,嘉惠學子無數。

    梅教授為人與學問一般,猶如老酒,愈陳愈香。退休後反見其遒勁長力,多年來持續精進,其2015年巨著《上古漢語語法綱要》獲得教育部學術獎之殊榮,並在兩岸四地受到廣泛的重視和引用。更值得一提的是,梅教授雖惜墨如金,但字字珠璣,其思路沉博致遠,文辭精雅絕麗,橫跨貫串以下四個領域:

    其一為上古漢語研究:梅教授以結合歷史和語言的文獻學和訓詁學為基礎,重新審視漢語的發展史,並闡釋儒家和名家的語言觀和章句之學。

    其次為漢語語言學,梅教授與湯廷池教授為台灣生成語法學界的雙塔,分別在中文系和外文系奠定了漢語形式句法學的基石,相互輝映。他對動詞組補語、「把」字句和輕動詞結構的分析堪稱經典,激發諸多後續的理論研究。

    其三為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從藏緬語族(如景頗語、獨龍語、阿儂怒語)到台灣南島語(如泰雅語、卡那卡那富語),他親力親為進行了田野調查,探究其語法體系和類型特徵。

    最後一項則為學術思想,梅教授從大學時代即受教於新儒學大師徐復觀先生,此後一直對思想史研究情有獨鍾。他精讀先秦儒家、老莊、公孫龍子等經典,疏解其微言大義,終成一家之言。

    梅教授對學生總採取一種寬容的態度,循循善誘,給予其自由揮灑的空間。而弟子們也必須學會如何獨立思考,才能跟得上老師的思緒眼界,相偕更上一層樓,精進學問,不知老之將至也。

    (蔡維天撰)

    賀詞:http://homepage.ling.nthu.edu.tw/KuangMei/styled/





    2020 鄭秋豫教授

        2020 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 鄭秋豫特聘研究員

        鄭秋豫老師可以說是語言學界的傳奇楷模人物,她在人生中創下了很多「第一」。

        1972年以「第一名」優異成績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1981年取得美國布朗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1982年完成美國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實驗心理學系博士後訓練,返國後成為國內「第一位」人文背景進行跨領域研究的學者。她的跨域涵蓋專任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及語言學研究所及兼任於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及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她的研究跨足語音學、中國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語音科技開發等。她研究口語韻律提出「階層式口語韻律模組」,結合語料庫、統計量化、建立模型驗證假說,佐以系列性證據而自成一家之言,是國內「第一位」在語音學、語音科技方面皆享有國際聲譽並獲頒學術榮譽的專家。此外她也致力推廣國際性及區域性的學術發展工作,在亞洲地區及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層面寬廣且深遠。

         鄭老師的跨領域研究成績卓越,推廣國際語音科技開發有成,於2014年榮升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著有期刊、會議及專書論文共一百四十餘篇,撰寫專書一本(1990)、編輯專書四本(1990, 1997, 2006, 2010)。分別於2012年獲國際組織LREC(Language Resource and Evaluation Conference)大會頒授Antonio Zampolli Prize;於2016年榮獲國際口語溝通學會ISCA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評選為該年度會士 (ISCA Fellow 2016)自2006起至今,擔任多項大型國際性學術會議主題演講者,被視為亞洲地區學術研究最傑出的女性學者之一。

        鄭老師也是國內「第一位」設計並建構大型語音資料庫的學者,公開發行中央研究院口語韻律語料庫及工作平台庫(Sinica COSPRO)。2009年受邀推動跨國合作研究計畫AESOP亞洲口語英語多樣性語音資料庫,建構並發行多人次台灣口音英語語音資料庫中研院語言所台灣二語英語語料庫AESOP-ILAS (Asian English Speech cOrpus Project-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鄭老師更是「第一位」創立並持續領導國內及國際性學術組織的推手,提升研究促進國際能見度不遺餘力。在國內學術組織方面,自1988年起參與創建中華民國計算語言學會ACLCLP(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至今已三十一年。1998年參與創建台灣語言學會LST (Linguistic Society of Taiwan)迄今已二十一年。在國際學術組織方面,她於1992年參與創立國際中國語言學會IAC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並於2014年擔任副會長,2015年擔任會長。於1990年參與亞洲學術組織Oriental COCOSCDA (The Oriental COCOSDA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ordination and Standardisation of Speech Databases and Assessment Techniques),後於2006至2011年擔任召集人,將該組織成員從亞洲六個地區擴大到十四個地區,推廣亞洲地區語音資源共享及語音科技開發卓然有成。自2002年起參與創立國際中文口語溝通學會SIG-CSLP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並於2006-2008年擔任主席。

    綜上所述,鄭老師對於語言學無論是研究或是服務,皆有非常傑出的貢獻,她獲LST 終身成就獎真的是實至名歸。





    2019 黃美金教授

    2019 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 黃美金教授

                黃美金教授,1953年出生於台北萬華,高中就讀於台北第一女子中學、接著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就讀。1987年取得美國萊斯大學語言學博士後,返台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曾任台師大英語系系主任、學發處處長。2006年黃教授從台師大退休,隨即被延攬至實踐大學應外系並擔任該系系主任。2010年至2012年間,黃教授也曾擔任科技部(當時的國科會)人文司語言學學門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在美國博士就讀階段的研究主要以漢語以及英語教學為主,返台後開始投入台灣南島語言的研究,數十年如一日。黃教授潛心從事臺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出版工作,發表許多具有影響力的論文。黃教授對台灣南島語不單單僅只是在學術上的貢獻。黃教授更是將學者的社會責任發揮到極致。除了語言研究之外,黃教授更是協助族人以及原民會推動各項族語復振工作,並協助原民會與教育部規劃與執行各項原住民族語言推廣人員訓練課程,例如,協助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振興第 2 期 6 年計畫」,使該會得據以推動各項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工作;黃教授也協助「原住民族語言能力分級測驗計畫」之規劃與推動,完成測驗級數、命題範圍、試題藍圖、測驗題型等規劃內容。黃教授並長期擔任原住民族語認證測驗試務委員、命題研習講師、各類族語增能研習課程講師、各類族語復振計畫審查委員等多項工作。

                更難能可貴的是黃教授也費心費力的培養並帶領年輕學者投入台灣南島語研究與族語保存復振工作。在族語研究及保存方面,黃教授於1994年起帶領這群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執行研究計畫如「台灣南島語文法關係型態之探究」,並於2000年於遠流出版社出版「台灣南島語言參考語法叢書」,此套族語語法叢書不管是在台灣南島語研究或是族語復振工作均為創舉,成為語言學者、族語教師、自學者最得力的工具書。2011年,因為更多族群獲得正名,需要更多新血加入族語研究,黃教授又再次號召更多年輕學者加入、組成更龐大的研究團隊,並帶領大家一起執行科技部計畫「臺灣原住民語言類型研究及語言復振相關議題之探討」,並於2016年完成台灣南島語16族之語法概論,並完成電子檔上傳在族語E樂園。在族語復振方面,黃教授也積極鼓勵這些學者投入協助相關工作,如編纂「原住民族語言學習補充教材句型篇」,審定原住民族語言認證考試之試題編定、協助族語老師及沉浸式幼兒園幼保人員之培訓課程。許多的族語保存與復振工作如果不是黃教授的堅持根本無法完成。黃教授也因此於2016年獲得教育部頒發「表揚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榮譽。

                黃教授與台灣語言學學會關係匪淺,是學會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擔任學會第一任的秘書長,盡心盡力於學會各項行政運作以及工作推動。以黃教授這數十年來對於台灣南島語言之全力付出與無私貢獻,由學會頒予終身成就獎應是實至名歸。





    2018 曾志朗教授

    志高節亮朗月清風

    曾志朗院士    

     

    文字,文明,文化:智能,智商,智慧

    Characters, Civilization, Culture: Smart, Intelligence, Wisdom

     

    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在人類學習和記憶系統的研究因其獨特理論而有卓越的成果,尤其在神經語言學上,由失語症和失讀症探究語言文字和腦神經組合的關係,進而開創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研究,並促使國際神經語言學界對漢語文的關注;其跨語文腦神經組合歷程的突破性論述,確認了「一腦多文(one brain for all languages)」的研究理論,也拓展了神經語言學的廣度和深度,成就斐然。學界推崇他為「漢語文神經語言學之父」。

    近年來他帶領台灣研究團隊與國際多個頂尖團隊合作探討跨語言文字系統的大腦運作機制,針對漢語、英語、希伯來語和西班牙語四種語文進行腦造影證據的分析比較,研究發現以聽覺和視覺辨識字詞時,不同語文的使用者呈現非常一致的左腦運作模式,換言之,文字系統雖然互異,大腦認知的神經運作卻是殊途同歸的「世界大同」。另外,在與法國學者合作的研究中,也發現台灣人和法國人在閱讀各自文字時,都是跟左腦枕顳回的視覺字形處理區(visual word form area)有關,至於觀察各自文字書寫的運作,都是啟動左腦運動前區(Exner's area in the premotor cortex)。而且這兩種語言母語者在理解計算概念的句法結構時,所依賴的大腦區位也是大同小異,都是運用左腦額葉下回和左腦頂葉下回。

    曾院士長期推動跨國、跨語文、跨領域的腦造影實證研究,以強有力的實證推翻普遍存在「中文是意符文字系統,認知處理必定與拼音文字不同」的迷思,研究結果支持說話與閱讀(speech and reading)主要是在人類的左腦處理,具備跨語言的普遍性。雖然不同語文的聲韻特徵、組字規則和聲韻對應的結構關係並不相同,但面對多元的語文系統,人類經由演化而來的大腦,卻具備了大同小異的認知運作,這些研究成果支持「一腦多文」的觀點,驗證曾志朗院士自1980年代開創漢語神經語言學以來一路追尋的研究理論。 此一理論描繪人類智慧進展由普遍性(universality)到獨特性(interactive specialization)的多元分化,並遵循著「仿,借,存/取,轉,聯,精」六個層次向上提升,也說明語言演化和文字演變的腦神經組合系統,在神經語言學上深具時代意義。

    曾院士在學術表現上極為傑出且獲獎無數,199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10年獲選為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以及2017年獲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他在國際社群中亦相當活躍,目前為美國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Haskins Laboratories)董事會董事,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全球諮詢委員會委員,澳洲研究委員會之特設認知暨認知障礙卓越研究中心諮詢委員,並擔任國際科學人權委員會執行委員,歐洲科學委員會(ERC)審議委員,及亞太地區研究誠信網絡(APRI Network) 執行委員,積極實踐科學家的使命,為謀人類福祉及文明進化而努力。

    曾院士在學術教育的工作資歷完整,畢業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曾任教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柏克萊分校,聖地牙哥分校,及擔任美國沙克生物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返國後歷任中正大學心理系系主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院院長、陽明大學副校長及校長、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文建會主任委員、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校長等職務,在國家高等教育及文化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擔任掌舵手。

    曾院士是高雄旗山人,充滿熱情,富有正義感,長年投身各項社會公益及教育事務。教育部部長任內,推出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和創造力教育政策,其中閱讀和創造力被稱為20年來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他以科學家實證精神,融和人文關懷的誠正胸襟,撰文論著,在《科學人雜誌》每個月撰寫<科學人觀點>的文章,連續17年(200期)從不間斷,該專欄行文流暢而富創意,且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觀點豐富科學的涵義和深度,深獲讀者喜愛。曾院士著有科普文集《用心動腦話科學》、《人人都是科學人》、《科學向腦看》、《見人見智》、《我與科學共舞》、《正直》、及《在意識的繁花裡漫步》,並榮獲2004年度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科學人雜誌》「科學人觀點」), 2011年度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教育廣播電台「人人都是科學人」),及「最會說故事的科學家」美譽!





    2017 王旭教授

     

    旭日東昇  王者風範 


    王旭教授是台灣語言學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之一兼秘書長,對學會章程之擬定及學會設置之相關工作,費心費力,功不可沒,其中包括模仿Linguist List而設置的「TAIWAN LINGUIST LIST台灣語言學討論區 (LING-TW)」,雖沒能照原訂目標成為國內語言學討論的論壇,但自設置以來,一直都是國內語言學相關訊息發布的主要管道,成效斐然。教授也是本學會第二屆理事長,對學會相關業務之執行及推動,更是事必躬親,盡心盡力。教授並曾多次擔任本學會理事、常務理事、監事、及常務監事,長年對本學會業務之協助及拓展,建樹良多。另外,教授也擔任過國內外諸多重要語言學相關學會之理監事,包括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理事、中華民國計算語言學會理事、台灣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及監事、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教學學會常務監事、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理事、英語文教學研究學會(ETRA)常務監事、英語教師學會(ETA)理事等,對台灣語言學及英語教學研究之推動,貢獻良多。

    除了對國內外語言學界之貢獻外,教授對台灣語言學教育及英語教育之影響及發展,亦功不可沒。宜蘭中學高中部畢業後,教授考進了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先後得到吳國賢老師、傅一勤老師、陳秀英老師等幾位老師在語音學、語言學概論、造句法等課程之啟蒙;後來進入研究所後,得到湯廷池老師及董昭輝老師的教導,真正邁進了語言學殿堂;之後就讀於加拿大Alberta大學語言學系,師承Bruce Derwing,完成了有關英語母音遷移律(English Vowel Shift Rule)的博士論文。

    教授自1972年起,先後服務於羅東高中、政戰學校、省立彰化教育學院、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及元智大學,培育英才前後超過40年,指導近40位碩博士生完成論文之撰寫,而國內許多任職於大學校院之教授或國高中學教師,都曾直接或間接受教於他,誠所謂桃李滿天下。

    除服務於多所學校外,教授也曾先後擔任這些學校的行政主管,包括系主任、所長、語言中心主任、藝術中心主任、國際語文中心主任等職。另外,教授也曾擔任過國科會(今科技部)語言學門初審委員、複審委員、學門召集人等。不管是在上述學校或科技部,教授對行政革新方面有諸多建言及建樹,這應該歸功於他知無不言、守正不阿的人格特質吧。

    教授曾代表科技部語言學門於2004年率團前往荷蘭、德國、法國等地,藉以將台灣語言學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語言學界及各跨知識領域。他並於2011年參與語言學門北歐專業英語教學與研究參訪團,與芬蘭及挪威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對推動及提昇台灣語言學及英語教學國際能見度有諸多貢獻。再者,教授曾擔任《語言暨語言學期刊》、《同心圓期刊》、《清華學報》、《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台灣語文研究期刊》、《英語教育期刊》、《華岡英語期刊》等學術期刊之主編、副主編、執行秘書、編輯顧問、或編輯委員等職,也曾多次負責主辦語言學相關之國際研討會。教授對教育界及學術界行政業務推動之力,由此可以窺見一二。

    教授雖忙於協助語言學界、教學界、英語教育界及政府行政業務之推動,其個人在學術研究上也有極佳之表現。他主要從事音韻學、實驗心理語言學、語音學、英語電腦輔助教學等方面之研究,是國內以心理實驗方法驗證音韻學理論之第一人,也是國內嘗試以 Full-list Hypothesis 及 Organized lexicon的方式解釋台語音韻現象的先驅,而他於1994年與新竹科學園區致遠科技公司合作製作「好老師國中電腦輔助教學軟體」,更是國內第一份能針對學生輸入的不同句子給予不同的說明的軟體。2016年教授出版了一本專書Wonder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中文版書名為《英語的故事》,將於2018年由書林出版社出版),該書針對英語一些特殊現象形成的原因做了一番解說,藉以協助解開學習者的困惑,同時對於英語發展的傾向也有一些論述,是教授長年教授英語心得之結晶。

    今日王旭教授獲頒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不僅實至名歸,更是眾望所歸。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黃美金教授撰)





    2016 丁邦新教授

    丁邦新院士簡歷

           丁邦新,男,1937年10月15日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1955-1959);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61-1963);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文系博士(1966-1969, 1971-72)。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員(1963-1964)、助理研究員(1964-1966);副研究員(1970-1975)、代理語言組主任(1973-1975)、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1975-1981);研究員兼所長(1981-1989);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中國語言學教授(1989-1994)、Agassiz中國語言學講座教授(1994-1998),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1996-2004) 。

           學術榮譽包括:中山學術獎(1977)、中央研究院院士(1986當選)、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長(1993-1994當選)、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2000當選)。香港教育學院榮譽文學博士(2011)、美國華盛頓大學傑出校友(2011)、國立台灣大學傑出校友(2011)。學術兼職有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聘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傑出訪問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等。

           丁邦新院士專著有《魏晉音韻研究》(1975)、《儋州村話》(1986)、《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1998)、《一百年前的蘇州話》(2003)、《中國語言學論文集》(2008)、《音韻學講義》(2015)、《音韻學答問》(2016)等七種;譯著有《中國話的文法》(趙元任原著)(1980)、《比較台語手冊》(李方桂原著)(2011)等兩種;主編及合編論文集十二種;論文八十餘篇。在漢語史、方言學、音韻學、南島語研究及漢藏語歷史比較等領域均有貢獻。

    附件1:丁邦新院士專訪

    附件2:興趣與嚴謹:我的治學一得

     

     

     





    2015 鄧守信教授

    守正培材真典範      信貞振鐸大宗師[1]

    鄧守信教授簡介與學術貢獻[2]

    鄧守信教授,臺灣花蓮玉里人,出生於教育世家。鄧教授是全球漢語語法學界中集語法學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師資培育家於一身的學者,在學術研究與培育人才上的成就與貢獻斐然。鄧教授在為人處事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為學上極其嚴謹。畢生致力於人類語言共性研究與實務應用,從功能語法出發,與生成語法及認知語法等兼容並蓄,自成一家之言,迄今仍無人出其右。黃正德教授於鄧教授75華誕「語法理論與華語教學對話」賀壽論壇上的發表中表示鄧教授(1974a)〈漢語雙主語結構〉(Double Nominatives in Chinese)[3]的論點這四十年來的後起研究者仍無法超越。

     

    鄧教授於1966年取得英國牛津大學的語言教育碩士學位,於1972年的而立之年即獲得美國柏克萊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師承當代語言學巨擘,如趙元任博士、王士元博士、美國認知語言學大師 George Lakoff、信息結構大師 Wallace Chafe、格語法(Case Grammar)大師 Charles Fillmore、英國系統功能語法學大 Michael Halliday等,因而奠定了厚實的當代語言學基礎,並承襲了歐美開明且高具辯證的學術風範。

     

    在美三十年期間,鄧教授歷任美國麻州大學亞洲語文系主任,麻州五院校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各大學在台中國語文研習所所長兩任、全美中文教師學會會長與學報及通訊主編,美國應用語言學中心及美國外語學會中文能力測驗顧問等職務。1995年受聘返台創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並擔任兩任所長,也擔任過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理事長,世界華語文教育協會指導委員,台灣教育部華語文系所與教學中心評議委員,台灣教育部華語文教學能力認證考試委員等職。曾客座香港中文大學王澤森講座,東海大學傑出校友講座、輔仁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泰國朱拉隆宮大學與皇太后大學等,也是國立聯合大學與中原大學校長講座教授,現任教中原大學。

     

    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語言學、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華語文測驗與評量。前期研究成果之一是,帶動國內外漢語句法與語義介面研究風潮與詞類分類研究,呈現研究成果的代表論著為《漢語語法論文集》,篇篇具有開創新格局的價值,所涉及的議題深度與廣度兼備;後期成就之一是建構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建築了理論語法與語言教學之間堅實的平台,使華語教學登上實證科學,高具操作性,呈現研究成果的代表論著為《對外漢語教學語法》[4]。對外教學語法的研究,所關注的議題,包括:對外教學語法的界定、教學語法的基本屬性、語法教學邁向教學語法、教學語法與語法規則的關係、教學語法的評量、簡易性準則、語法點難易度的評定、對比分析與教學語法、語法點排序、語法點描述的原則、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等。在全球華語熱的需求下,鄧教授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成為指導方針。

     

    近期語法理論研究上,提出漢語基式結構(base structure)[5]與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6]理論,使漢語語法現象獲得充分的描寫與解釋,並將畢生語法理論研究成果具體實踐於《當代中文課程》(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系列教材共六冊。該教材商業版的第一冊已由聯經出版社出版、第二冊即將出版,其餘也將陸續出版,海外版權也在洽談中,其教學效益也已獲得多所華語教學中心的實驗課程所驗證。

     

    鄧教授多次獲得美國與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主要研究計劃,前期:主持美國麻大與北京外語學院合作編撰之《現代漢字詞典》,主持麻大與東海大學合作編纂之漢語近義詞詞典等;後期:東亞地區語文使用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系列,華語語法數位學習及線上檢測研究系列,建置對外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置華語文學習者漢字偏誤數據資料庫等。出版除了《漢語語法論文集》、《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之外,還有《近義詞用法詞典》、《漢字三千》、《今日台灣》等中英文著作與多本漢語語法專書,又編輯多項專業領域之相關刊物。對於二語教材與詞典編纂,以及教學與研究資料庫及運用書目編纂,立下了典範。

     

    今年鄧教授75華誕賀壽論文集已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結集了門生們的研究成果,又獲得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的殊榮,真可謂雙喜臨門。

    附件:   鄧守信教授之道一以貫之鄧守信教授英語簡歷與學術論著表

     


    [1] 對聯是台師國文系賴貴三教授所賜,在此向賴教授致上由衷的感謝,並將賴教授的釋義列出如下:此為鳳首龍尾格嵌聯。鳳首嵌鄧老師名諱,龍尾取師範大學義。正者直也義也亦中也,大中至正其介如石,硜硜然以彰中庸正德。貞者重也固也亦幹也,貞固足以幹事為大智。培材即毓秀,振鐸即揚學。《論語‧八佾》篇語云: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鄧夫子「真【華語師培】典範」,並以《莊子‧大宗師》為對,儒以兼善為志,道以逍遙為樂,儒道並舉,以表折中於夫子之義。

    [2]本簡介是由鄧教授台師大華研所門生陳立元所撰寫,因才疏學淺再加上篇幅之故,以致於無法將鄧教授畢生學術成就與貢獻全盤描述,諸多疏漏與語焉不詳之處由陳立元概括承受。

    [3]收錄於鄧守信教授2005《漢語語法論文集》英語版,文鶴出版社或2012年中文版簡體版,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4]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臺北:文鶴出版社。簡體版2010,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5]基式結構意指任何語言理論將語言成分線性化的原始結構形式。

    [6]信息結構意指為了溝通的目的而接受包裝後的語言形式。





    2014 黃正德教授

    When the wind of spring rises, it rains plums and peaches.

    黃正德教授,台灣花蓮人,出身農漁之家。然少有壯志而刻苦自勵,傾心文藝創作卻因風雲際會投入了理性思辯的學術領域。早年獲保送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就讀,受教於楊景邁、湯廷池等名師。畢業後除任教職外亦曾於旅遊業兼職,與嚴長壽先生結為莫逆之交。後因生命中貴人Rudolph Troike教授長年不懈的激勵,毅然決然放棄豐厚薪資,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語法理論,師從Noam Chomsky、Ken Hale等學界巨擘,1982年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歷年來黃教授曾任職夏威夷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康乃爾大學、爾灣加州大學,並自2001年起於哈佛大學語言學系執教至今。在其諄諄教誨下,培養出甯春岩、顧陽、湯志真、林若望、蔡維天、鄧思穎、劉辰生、林宗宏等知名學者,齊心致力於生成語法大業(generative enterprise)的永續長存,堪可謂「春風化雨、桃李天下」。

    在學術研究方面,黃教授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以原則─參數(Principles-and-Parameters)的理論框架為本,深入探討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結構與性質,並印證於漢語的諸多現象:如疑問、話題、關係等句式的內在語法關連、空代詞(empty pronouns)的分佈與詮釋以及「在位疑問詞」(wh-in-situ)的類型特色。以此為切入點,黃教授提出了「隱性移位」(covert movement)、「提取域條件」(Condition on Extraction Domains)、「擴充控制理論」(Generalized Control Theory)等影響深遠的理設,在語言學發展史上為漢語研究建立了不可動搖的橋頭堡。多年來黃教授持續攻城掠地,其研究觸角延伸至重構(reconstruction)、長程照應詞(long-distance anaphora)、提昇動詞(raising verbs)、輕動詞(light verbs)、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 verbs)、正反問句(A-not-A questions)、光桿條件句(bare conditionals) 及被動句等語法現象。關於漢語的類型定位問題,他更從宏觀參數的角度揭示其根深蒂固的「分析性」(robust analyticity) ,進而提出「南北是非與古今通塞」,暢言語法化對類型變遷與方言歧異的影響。諸此種種,其效應不僅持續延燒,並在新近博士論文、期刊論文中開花結果,引發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事實上,黃正德教授的學術影響力早已跨越漢語語言學的領域,成為推動語法理論蓬勃發展的主力之一;也因此歷年來他榮獲眾多獎項的肯定,條陳如下:

    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學者奬 (Guggenheim Fellowship) [1989-90]

    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學者奬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Fellowship) [1997-1998]

    蔣經國基金會資深學者奬 (CCK Senior Scholar Fellowship) [1997-1998]

    爾灣加州大學「 校長教授 」職銜 (Chancellor’s Professor) [2000-2002]

    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 [2000-200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 [2007]

    北京語言大學長江學者講座 [2008-2011]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榮譽講座 [2008-2011]

    北京大學魯迅人文講座 [2011]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科技部講座[2014]

    台灣語言學會終身成就奬 [2014]

    美國語言學會會士 (Fellow of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2015-]

    除此之外,其祝壽論文集Chinese Syntax in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Audrey Li、Andrew Simpson、Wei-Tien Dylan Tsai 主編)已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於2015年出版,與本會終身成就獎、美國語言學會會士等殊榮相互輝映。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為提昇漢語以至整個東亞語言研究的能見度,黃正德教授創辦了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參與籌備「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並先後三次於LSA Summer Institute開設漢語語言學研習營(1991, UC Santa Cruz; 1997, Cornell University; 2005, Harvard University & MIT),造福年輕後進無數。

    (國立台灣清華大學蔡維天教授撰, 2015)





    2013 連金發教授

    潛海淘金發雙向奇想 攀山採燕出獨門巧思

     

    連金發,生於 1948 年,台灣台北縣(今新北市)人。1987 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語言學博士學位,自 1993 年起任職於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並於 1995 至1998 年間擔任所長職務。2004 年獲任清華人文社會講座教授。 連教授早期在王士元教授的指導下提出雙向擴散的理論,在學界引發熱烈的討論。除了漢語方言音韻、構詞、語意的多方面探索外,近年來,連教授的研究興趣可大致分為詞彙語意學以及功能範疇兩個方面。詞彙語意學方面主要的關注議題有語意延伸、構式與固定語式的介面。功能範疇方面的研究則觸及動相與時貌、指示詞系統、方位詞類型、疑問詞、否定詞,以及語態。

     

    目前連教授研究興趣著重於方言歷史語法(特別是閩南語)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多項研究計畫(主要為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國立清華大學贊助的計畫)強調以共時和歷時並重的手法探討明清代戲文荔鏡記(荔枝記)中豐富的語法現象以及語法演變,其中包含了虛詞以及語法構式的探索、歷時層次與方言層次的互動,以彌補漢語方言一向受忽視的研究領域。

     

    連教授長期深耕,研究數十年如一日,獲得不少榮譽。除了三次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95 年、1999 年、2002 年)之外,還獲頒傑出人才獎(2003 至 2008 年),以及兩次國科會特約計畫 (2004 年至 2006 年及 2006 年至 2008 年)。除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之外,連金發教授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本著「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連教授能接受理論多樣、議題廣泛的各種研究題目,但嚴格要求研究過程中的語料爬梳、理論建構、文獻探究,與議題分析。藉著循循善誘,連教授引導學生進入學術殿堂,鼓勵學生發現新的語言現象並檢視舊的分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拓展多方面、跨領域的視野。

     

    連教授在授課與演說中,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皆為例,將許多看似無關的語言現象,以內在的脈絡連結。他的說話風格清晰沉穩,偶爾點綴著詼諧達觀,時令聽者如沐春風,常有豁然開朗之感。

     

    除了嚴謹的治學態度與豐富的學識外,連教授待人處事謙沖包容、溫暖真摯。對於周遭人事,時常給予體貼的問候與關心。其風範令人景仰,卻容易親近。今日獲頒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

     

    連金發教授個人網站 http://homepage.ling.nthu.edu.tw/faculty/cflien/





    2012 曹逢甫教授

    好讀書敏鑽研偶而加些想像力研究時時逢春

     

    誠待人勤任事經常帶點幽默感做人處處甫仁

     

    曹逢甫,台灣彰化縣人。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夏威夷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南加州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香港大學、美國 Dartmouth College 及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1988 年回台在清華大學任教至 2012 年 1 月退休。從 1973 年開始就不停地有著作發表,目前已有上百篇之論文及專書在國內外發表,並曾先後獲得中山學術著作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優等獎,自 2006年起至 2012 年為清大特聘教授。此外,他也曾獲頒銘傳大學第一屆金語獎、台灣科技大學第一屆 Golden Language Award 以及 2012 年台灣語言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今年也獲選為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明年將榮任會長。曹教授主要從事句法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英語教學及方言學的研究。句法研究方面,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釐清了漢語主題(topic)與主語(subject)的劃分問題,並以主題鏈(topic chain)的概念對漢語的句型提出全新而實用的看法。《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更將主題鏈應用於唐宋古典詩的分析。《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是應用認知語言學於詞彙研究的重要成果。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面,The Language Planning

    Situation in Taiwan 一文全面回顧與檢視了台灣的語言政策。在閩客方言的研究,以比較方言學與語言接觸的研究法來看個別方言的問題,《從兩岸三地的比較看東勢大埔客家話的特殊 35/55 調的性質與來源》即是這一方面的代表。近年來更擴大比較範圍到中國大陸的眾多方言及鄰近的少數民族方言,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對漢語方言中非常發達的鼻音尾/鼻化小稱詞以語法化輪迴的概念進行廣泛的研究。截至目前為止已有相關專論十餘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或專書中發表,專著《漢語方言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縱橫談》也在準備中。

     

    曹教授終身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所指導之碩博士學位得主近百位,在台灣語言學界可謂無出其右者。教授教育精神之崇高對學生期許之深遠可以下面一聯為其代表:

    何曾有假,不問日夜縈心為誰苦

    豈是無家,但期桃李爭榮把漢揚

     

    曹教授於 1990 年在當時相當艱苦的環境下與洪惟仁、董忠司、姚榮松等教授合力創辦《台灣語文學會》並任第一屆與第二屆會長,為台灣語文學會之草創付出相當大的心力。他也是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前後四任的主任委員,在位期間致力於《重編國語辭典》之更新,並任《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及《台灣客家話常用詞辭典》之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對台灣這些有大量人口使用之語言進行全面之整理,為台灣語文之保存與語文教育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曹逢甫教授個人網站

    http://www.ling.nthu.edu.tw/faculty/fftsao/tff.html





    2011鄭錦全教授

     

    鄭錦全院士生於1936年。1959年及1962年先後獲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並於1968 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擔任的職位包括美國伊利諾大學(語言學及中文教授、語言學習實驗室主任、英語作為國際語言教授以及文理學院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圖書館署理館長、中國語言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教授、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講座教授、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創所所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以及國立中央大學(國鼎講座)。2000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今更榮獲2011年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

     

    鄭錦全院士著作甚豐,自1966年迄今,於中外期刊發表論文一百五十餘篇,編著十本專書,撰寫五十餘件處理圖書資訊及數位語言文本的電腦程式。其博士論文衍生的英文專書A Synchronic Phonology of Mandarin Chinese (《國語的共時音韻》),韓文與中文譯本各已發行兩版,至今仍廣受漢語研究人士引用,對於現代漢語音韻研究影響至為深遠。鄭院士對於歷史語言學的研究也貢獻良多,與王士元院士合作之詞彙擴散論(lexical diffusion)是如今中外唯一以漢語語料和中國古典聲韻學理論為本發展而成的語言學理論。此理論曾受著名的歷史語言學家H. Hock 所稱許,在其專著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中,視「詞彙擴散理論」為20世紀語言學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近年來,鄭錦全院士的研究以計算語言學和語言地理資訊系統為主題。前者以語料庫與自己編寫的電腦程式,透過音韻與詞彙的異同進行量化,提出漢語方言的劃分及親疏指數與溝通度。又深入檢查二十五史用字,發現各書所用字種都不超過八千,提出「詞涯八千」人類語言符號認知數目的理念。鄭院士也以語料庫研究漢語詞義、句子長短及其繁簡計量,提出「針對一詞廣泛閱讀」的網路學習策略。語言地圖的研究乃受知名社會語言學者William Labov所繪著的北美語言地圖影響,率先帶領團隊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航空照片,調查台灣新竹縣新豐鄉與新埔鎮、雲林縣崙背鄉與二崙鄉、苗栗縣後龍鎮與南庄鄉一共六萬戶的家庭語言類別,畫出的有史以來最為微觀的以家戶為單位的語言分布圖。又從語言社區範圍的大小出發,測量古代口耳相傳故事傳播的遠近,追踪先秦金文所記載的諸侯世家女子出嫁的距離,一般都不超過七百公里,因此提出古代人際互動範圍「人際七百」的理論,來解釋唐宋文人學士貶謫到離京師七百公里外的原因。

     

     除研究之外,鄭錦全院士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鄭院士的指導方法仍被其學生所津津樂道:鄭師首重啟發,並以無微不至的關心督促學生,在學生思索探究不得其門而入時,就以不經意的言談使學生茅塞頓啟。鄭院士待人溫和有禮、說理明確,並總是在穩重的言談中點綴以智者的詼諧。在國內外的講座演說中,鄭院士的幽默總能使聽者綻出會心一笑。鄭院士不論在研究、教學、待人處事上皆展現大師風範,今日榮獲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實是名至實歸。

     

    鄭錦全院士個人網站

    http://www.ntnu.edu.tw/tcsl/Teachers/zheng/zheng.htm





    2010戴浩一教授

     

    浩然氣概廣納百家闢蹊徑,一以貫之深淺莊諧唯本心

     

    國立中正大學戴浩一講座教授於2010年11月13日台灣語言學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殊榮!此獎為台灣語言學界最高榮耀,獲得此獎者均為語言學界研究卓然有成的學者。

    戴浩一教授1941年出生於彰化縣鹿港鎮,1964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1965年赴美國印地安那大學(IndianaUniversity)攻讀語言學,於1970年獲博士學位。自1970年起至1987年任教於美國南伊利諾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外國語文學系與語言學系,並創立東方語文學位課程。期間曾於1978-197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擔任訪問科學家,與杭士基(NoamChomsky)研究語法理論。自1987年至1995年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東方語文學系,並擔任美國中文教師學會期刊主編。1995年回台灣,創立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並擔任第一任及第二任所長。1998年至2002年1月擔任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院長。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借調至國科會擔任人文暨社會科學處處長。2003-2005年擔任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會長。2008年2月至9月擔任中正大學副校長,現為中正大學講座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暨首席校務顧問。

    頒獎人黃宣範講座教授,也是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在頒獎典禮上推崇戴浩一教授在其學術研究的四個階段,都是以「領航者」的角色,開創新的研究路線及方向,更啟發了後進學者的研究思潮。隨後,戴浩一教授以「一個求學求知的旅程:由鹿港小鎮到陳厝寮」為題,介紹其求學及學術研究之歷程及心得。戴教授最後表示,雖然獲得終身成就獎的肯定,但是在學術研究仍然持續不懈。他2010年開始進行「老化與語言&認知」的研究,希望藉由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因老化所造成的語言流失現象,協助老化與失智相關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精神令人感佩。

     

    戴浩一教授個人網站

    http://www.ccunix.ccu.edu.tw/~lngsign/Tai.htm





    2009何大安教授

    何大安教授 1948 年生於福建廈門,1970 年獲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1981 年獲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便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並曾擔任史丹福大學主辦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 (Inter-University Program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特聘教授。1981 年起歷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兼語言學組主任及中研院語言所(含籌備處)研究員兼所長,並曾先後擔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及康乃爾大學亞洲研究學系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Cornell University) 訪問學人,先後任教於台灣大學中文系所、中山大學中文系、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清華大學語言所、成功大學中文所、世新大學中文系,並兼任教育部顧問、諮議委員及國科會人文處語言學門召集人、台灣語言學學會理事、中華民國文字學會理事、國際漢語語言學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常務理事、中華民國訓詁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聲韻學會常務理事及理事長等職務。2008年6月自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退休。

    何大安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漢語音韻史、漢語方言學及南島語言學,並以語言史為主要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融貫中西,既能掌握傳統漢語音韻學的精髓,又能吸收西方結構語言學的要理。其《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一書,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聲韻學及音韻學的基本知識,成為中文系所及語言所學生最重要的參考書籍之一;《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則被譽為學界第一本研究漢語方言內部接觸規律的書籍。何教授除了語言史和語言結構的研究之外,也注重語言與社會的關係,並屢屢能提出具有宏觀並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課題。何教授的研究備受肯定,曾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秀獎四次及國科會傑出獎三次、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講座教授及教育部原住民語言研究著作甲種獎等殊榮。

     

    何教授博學洽聞,理思周密,又謙和有禮;他提攜後進、獎掖人才不遺餘力,卻從不居功;這是在其學術成就之外令人景仰與敬佩的學者風範。





    2008湯廷池教授

     

    湯廷池教授於1931年生於台灣苗栗縣.1955年獲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學士,後留學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於1964年獲語言學碩士學位,1972年獲語言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先後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暨英研所任教授,在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暨語言學研究所任教授兼主任,在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任客座教授兼系主任。2001年起在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及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所任兼任教授,並在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任客座教授(2002-2008)與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野聲講座教授(2008-)。

     

    湯教授的博士論文Movement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yntax開創了漢語學界多方位系統性的形式語法研究。他對許多句法詞法及語意現象都做出了細緻的描寫,嚴謹的分析,並提出了精燦的理論,如功能詞「會」、「跟」、「了」、「是」、「的」,各種情態副詞,照應詞、代動詞、“動貌詞”與“動相詞”、雙賓結構、各種類型的關係子句結構、主題結構、預設與量化、疑問句、重疊結構、動補結構、存在句結構、分裂句結構。他也探討了句法理論問題,如論旨關係,語句的合法性,信息結構與句法結構的關係,以及漢語有否Infl等。除理論語言學外,湯教授亦對語言教學和兒童語言習得有深入的研究。湯教授是漢語句法學的大師,當今漢語形式語法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他的研究為基礎。近幾年來,湯教授從形式句法學與認知語法學的理論觀點,對於日語語法的耕耘更不遺餘力,已經完成了3000多頁的原稿,並開始陸續發表或即將出版。

     

    湯教授的研究以漢語國語、閩南語、日語及英語為主要研究對象。至今已用漢、英、日文出版近40本語言學研究專書,發表了200多篇論文。1976年起編著的「現代語言學論叢」系列已為國語研究者的必讀參考書。1977年出版的Studies in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of Chinese Volume I: Movement Transformations「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移位變形」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的金鼎獎。他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與特約研究人員獎一次,並曾獲李遠哲傑出人才講座(1996-2000)及教育部文化獎章(1998)。湯教授誨人不倦,親手栽培了眾多傑出研究者,包括世界著名語言學家黃正德。他為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湯教授幾十年的辛勞,如今已桃李遍天。近年來他除教課外,仍在國內及國際語言學會議上擔任總講評人的重任,繼續指導年輕學者。

    湯教授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資深學者,但他平易近人,風趣幽默,授課演講總讓大家開懷暢笑。

     

    湯廷池教授網站

    http://blog.yam.com/user/tangtingchih.html





    2007黃宣範教授

     

    黃宣範老師是一位成就卓越的語言學家,他生於1941年,於1969年獲得Ohio State University語言學博士學位。他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研究員、台大外文系客座副教授、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人、夏威夷大學東西語文系客座教授、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台大文學院語文中心主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僑委會僑務委員,現任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老師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獎三次、國科會特約研究獎、教育部原住民教育及語言研究著作優良獎、行政院新聞局重要專門學術著作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台大胡適講座、台大文學院優良教師、台大終身職特聘教授等殊榮。

     

    黃老師研究的重點主要在三個領域,即功能語法學、認知語意學,以及南島語言學;前面二者為理論架構,後者為研究的對象。他相信功能與認知是語言本

    然而有的兩大面向,因此功能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的功能面

    向指的是它的「運作」層面,而語言的認知面向指的是語言的基礎結構的層面。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較重要的成果是The pragmatics of focus in Tsou and Seediq、Doubts about complementation、The pragmatics of the case marking system of Saisiyat,以及Grammar,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action—a study of the qishi construction。其中第一篇是對台灣南島語的pragmatics of focus作探討的論文,指出南島語的NAV句中的Agent才是句子的topic,而不是Nominative NP,因此所謂focus system其實是個誤導的名稱。

     

    黃老師在過去幾年利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針對南島語的空間語言及情緒語言作跨語言的研究,對南島語的研究帶來一番新的契機。他對功能語法學的興趣也延伸到型態學方面的研究,他對型態學研究的基本信念是:語言的歧異是常態,但希望藉跨語言的語料追求語言歧異的限制,亦即語言的通性。同時語言的通性也應該給予合理的解釋:認知的、言談的、心理處理歷程的、歷史的等等都是可能的解釋通則。他最近的報告與論文《噶瑪蘭語語法與認知》、Split O in Formosan languages、Reference to motion events in western Austronesian languages以及Emotion and affect in four Formosan languages等都是屬於功能型態學方面的研究。過去幾年黃老師也致力於帶領台大語言所建立一個台灣南島語言語料庫,因為,他認為透過語料庫之觀察與分析所做出的語言學研究,極具重要意義。

    以上足以說明黃老師研究成果影響之重大。他的研究,總是立足尖端,而饒富創見。在近四十年的學術生涯之中,黃老師也曾獲邀在國內外重要的大學和機構講學,廣受推崇,誨人無數。黃老師的研究工作和成就,實為語言學界的模範。

     

    黃宣範教授網站

    http://homepage.ntu.edu.tw/~sfhuang/





    2006龔煌城教授

     

     龔煌城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歷史語言學家,他生於1934年,於1974年獲得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哲學博士學位,目前雖已退休,但仍擔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研究不輟。龔先生專長的研究領域為古漢語、西夏語和漢藏語比較。在這些領域當中,他的研究成果已獲得普遍的肯定,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學者。他的古漢語音韻系統是高本漢、李方桂之後最新、最成功的系統。他的原始西夏語音韻構擬已經為包括俄、日、美、中在內的西夏學代表學者的一致認同與採用。他利用古漢語及原始西夏語音韻系統與古藏文所作比較而提出的原始漢藏語,在取材上超越前人,並且已完成元音、韻母及部份詞頭的構擬,目前正積極進行聲母的部份;如果能順利完成,將是對漢藏語比較研究百年來懸而未決的基礎課題的重大突破;這項工作是原始漢藏語構擬的最後一環,目前國際學者都屏息以待。這足以說明龔先生研究成果影響之重大。他的研究,總是立足尖端,而饒富創見。

     

    在長達三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之中,龔先生獲得許多重要的榮譽。他曾經五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獎(1986-1987、1989-199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兩度榮任國科會特約研究(1998-2001、2001-2004),並且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2002)和美國語言學會的榮譽會員(Honorary membership 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2001)。此外,他也曾獲邀在國內外重要的大學和機構講學,廣受推崇,誨人無數。

     

    龔煌城教授網站

    http://www.ling.sinica.edu.tw/v3-3-1.asp-UID=43.htm

     

    24屆院士資料

    https://db1n.sinica.edu.tw/textdb/dore/listm.ph





    2005李壬癸教授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壬癸研究員於94年11月26日召開的台灣語言學學會94年度會員大會獲頒「終身成就獎」,這是該學會自成立以來,首次頒發終身成就獎。

     

    李教授曾任本院語言所籌備處主任及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曾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語言學研究傑出獎、優等獎、特約研究及教育部獎助原住民語言研究著作特殊貢獻獎等。94年9月亦獲頒台美基金會之「傑出人才成就獎」,不僅是台灣南島語的權威,更是國際學術界享譽盛名的南島語專家。李教授除在台灣南島語語言學研究上有傑出的貢獻外,更不遺餘力培育英才,目前研究南島語的年輕學者大多是出自其門下。他不但幫許多原住民族群記錄語言、編纂字典,也協助教育部製作原住民書寫系統,並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呼籲,致力於搶救瀕臨消失的南島語言,在學術、教育及社會上都有非常卓越的貢獻,獲此殊榮乃實至名歸。(註:中央研究院電子報,第44期)

     

    第一屆終身成就獎給目前任職於中研院語言所的李壬癸教授。李教授是第一位研究原住民語言的台灣本土語言學家,也是全世界對台灣原住民語言研究得最透徹、最全面、累積成果最豐碩的語言學家,曾獲得教育部、國科會、原民會等部會十多次的獎勵,在南島語言研究界素享國際盛名。2005年11月19日李壬癸教授更於美國榮獲在國際間素有“台灣諾貝爾獎”美稱的第十四屆「台灣傑出人才成就獎」(TAF Award Taiwanese Nobel Prize)。為表彰李教授對語言學研究之卓越貢獻,本次大會中除通過「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頒發辦法」外,並頒發第一屆終身成就獎給李壬癸教授,表揚並感謝他多年來對南島語言的付出與努力。

     

    頒發第一屆終身成就獎

    (由左至右依序為:龔煌城教授、李壬癸教授、王旭教授)




Top